当下电影里,卖的全是“牛马命”的惨状? -

来源:人气:946更新:2025-08-19 13:14:05

当前影视作品似乎若不涉及打工人题材便难以成片,今年暑期档的影片涵盖了从古装到民国、从现实主义到神话传说等多个类型,无一例外地充斥着“牛马打工人”的叙事框架。

如果说2025年电影的关键词是什么,那非"牛马"莫属。《长安的荔枝》堪称古代职场人的悲情缩影。主角李善德为偿还房贷、维系家庭,被迫在上司的反复蛊惑与威逼下,踏上从长安到岭南的艰难旅程,历经千难万险,最终完成上司看似荒谬却关乎命运的命令。
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讲述的是四位在取经体制中挣扎的平凡角色。他们从考取编制到顶替身份,竭力在妖怪职场中证明自己,却始终无法留下姓名。当公鸡画师为野猪与蛤蟆绘制唐僧师徒四人画像时,反复修改后最终选择了最潦草、最概括的草图。这般荒诞的情节,恰似职场人被甲方不断推翻方案的日常缩影。

《戏台》以民国时期戏曲行业为背景,描绘了戏班人被权力裹挟的生存困境。当洪大帅一声令下要求改戏,整个戏班便陷入鸡飞狗跳的混乱。上级虽不通晓戏曲,却以权威为准则,随口定夺便让艺术创作沦为权力工具。面对这种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,戏班人纵然心存抵触,也只能忍气吞声,唯恐因挑战规矩而失去赖以生存的饭碗。

各类“牛马”形象在不同影视作品中被深度挖掘,最终催生出“牛马元年”这一流行语。实际上,自2023年底《年会不能停!》上映以来,“牛马”题材电影逐渐崭露头角。该片巧妙融入互联网黑话与大厂生态元素,凭借对现实职场生态的精准刻画,使这部缺乏一线明星的低成本作品意外引爆跨年档,收获豆瓣8.1分高分,实现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。

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,职场中的“牛马”现象愈发普遍。《逆行人生》聚焦于中年危机下的程序员转型外卖骑手,而《胜券在握》则讲述被裁员的老员工以智取胜于不公企业。连恐怖题材也不甘落后,将职场“牛马”元素延伸至阴间世界——鬼魂亦有等级之分,KPI制度渗透至地府,主角死后沦为幽冥职员,仍需面对考核、评奖、晋升等一套完整的职场规则。

近年来,以“牛马”为主题或隐喻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,这类作品往往聚焦于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现实。其流行原因可能与当代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度提升、现实题材的市场接受度增加以及创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有关。部分影片通过刻画“牛马”群体的艰辛与坚韧,引发观众对劳动价值、阶级差异及社会公平的共鸣与反思,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现象。

从构建幻象到镜像呈现,电影的本质始终是面向普通观众的。过去通过虚构故事为大众编织梦境,如今则以现实映射的方式让观众直面自我。这种创作方向的转变,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变迁。在现实压力笼罩下,观众更渴望获得身份认同与存在确证,而非单纯的精神逃避。

经济下行,打工人的生存压力成为普遍情绪。当现实足够魔幻时,纯粹的造梦就会显得苍白,不仅无法缓解现实焦虑,还可能因为“脱离实际”引发反感。但影视的作用是提供“清醒的共谋”,既承认困境,又通过集体吐槽获得短暂喘息。所以观众才会为刺痛感买单。

在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下,观众更倾向于寻求与自身经历相呼应的影视内容。这类以现实为镜的创作通过展现职场中的困境与压力,使观众产生"原来大家都面临相似处境"的共鸣感,以此缓解现实压力带来的心理落差。当社会情绪需求与影视产业形成共振,共鸣营销便成为打动受众的重要策略。《年会不能停》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作品正是凭借对职场现实的精准映射,在同档期频创票房佳绩。

而且,短视频也让观众的审美和过去不一样了。竖屏的短视频让大众更习惯真实感的内容,现实主义在今天大获全胜,为适应这种审美变迁,电影也得减少悬浮的“梦幻感”,转向更接地气的表达。

当前,观众更倾向于直接的情绪冲击。短视频平台善于营造即时情感共鸣,这种特性亦被电影创作所借鉴。传统电影依赖完整叙事构建情感,而牛马电影则通过密集的情节碎片与高频痛点场景,实现对观众情绪的快速激活,这种高密度、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更符合现代受众的观看习惯。

从商业角度来看,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相较于高投入的幻想类作品更具风险可控性。尽管部分作品成本不菲,但其叙事往往更易引发观众共鸣,形成具有传播力的网络文化产物。而后者虽有较高的制作预算,却面临题材脱离现实、受众群体窄化的困境,导致市场回报存在不确定性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年轻观众对理想化叙事的接受度正逐渐降低。相较于空洞的鼓励式情感输出,他们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具有现实冲击力且紧密关联个人经历的内容。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中,小猪妖"努力终将无果"的宿命论设定,相较于传统励志叙事中"努力必有回报"的套路,更能引发当代观众对生存困境的共鸣与思考。

近期引发广泛讨论的"牛马电影"现象,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,但其引发的争议也日益显现。部分观众表示"工作本已疲惫,不愿在影院重复自我审视",更有批评指出"将打工人的艰辛转化为廉价的感伤符号,引发观众的反感"。这种对现实议题的过度戏剧化呈现,引发了关于艺术表达边界与社会现实映射的深入思考。
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剧情同样未能幸免于现代职场隐喻的侵蚀。小猪妖母亲反复强调"领导重视才能委以重任",这种职场PUA式教育引发了关于过度提醒的争议。本欲放松心情的观众,却在观影过程中被灌输诸多职场焦虑,最终观影体验竟如同自费加班一般。无论是日常劳作还是娱乐时光,都充斥着令人窒息的职场压力,越是试图引发打工人共鸣,反而可能带来二次伤害。

此类影片往往止步于问题呈现,缺乏实质性的解答。它们热衷于展现困境场景,却在结局处依赖偶然的贵人相助或刻意煽动的正能量高潮。更常见的是将矛盾简化为个别反派人物的罪行,回避对结构性压迫的深入探讨。以《长安的荔枝》为例,故事中主角的挣扎被归咎于"奸臣作祟",而深层的系统性问题却始终缺席。当观众走出影院,面对依旧困顿的现实时,难免产生被刻意欺骗的虚幻感。随着该类型片的持续输出,越来越多的作品陷入程式化窠臼,仅通过短暂的情绪渲染和戏剧性场景制造视觉冲击。如《胜券在握》中男主与反派的激烈对决、与同伴的互相拯救,短暂的热血沸腾过后只剩下审美疲劳。

因此,现实主义作品的核心在于巧妙平衡幻想与现实的呈现方式。既要避免观众陷入虚幻的慰藉,也要防止其被现实的沉重压垮。例如,可以借鉴《寄生虫》《瞬息全宇宙》以寓言形式呈现现实的叙事策略,通过类型片的形式包裹社会议题,借助陌生化的手法减轻直击现实的冲击。亦可参考日本电影的类型混搭传统,其创作中常将痛苦与治愈元素巧妙结合。如日本社畜题材电影《我,到点下班》,既揭示职场加班文化,展现工作困境,又融入治愈元素,为观众呈现理想生活图景。这种手法犹如为苦药包裹糖衣,有效缓解了现实的沉重感。

关于结局的设计,或许可以尝试以细微的抗争替代传统正能量叙事。数据显示,70%的职场题材观众群体更倾向看到带有现实质感的遗憾结局,而非刻意安排的圆满收场。例如《濑户内海》式的强行大团圆结局,相比之下,作品中高中生通过废话文学打破日常枯燥感,以及《编舟记》里辞典编辑在漫长编纂过程中保持专业操守的叙事,更能体现角色在体系内寻找自我平衡的现实主义表达。

当前许多影视作品陷入一种困境,在边缘试探人性的阴暗面却始终未能触及救赎的可能。观众并非渴望被刻意渲染的苦难,他们通过作品审视现实的行为,并不意味着会持续以相同情绪储备面对所有影像。

Copyright © 2023 www.jdw8.com